公司新闻
company
瓦布贝母点亮农牧民脱贫希望
瓦布贝母点亮农牧民脱贫希望
瓦布贝母鳞茎(医用品用部分)
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
结合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彭州帮扶黑水县脱贫攻坚——
6月25日,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四川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内,桃支村村民正品尝“收获”的喜悦。“阿日基,工时33小时,工资495元;别木知,工时24小时,工资360元……”该基地的技术负责人段久富为村民发放了近期的劳务工资。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医用品之库”美誉,川贝母更是川产道地医用品材中的珍稀品种。而其主要品种——瓦布贝母的发现地和种源地,就在瓦钵梁子乡,当地也有多年中医用品材种植历史。虽然早已看好道地医用品材产业,但缺技术、缺资金,产业链引进难,一直拦在黑水县的产业发展之路上。
2016年起,彭州市对口帮扶黑水县,借助自身打造天府中医用品城的契机,帮黑水县走出一条以中医用品材产业为核心,全域互联结对的帮扶之路。如今,瓦布贝母、大黄、高山羌活等上千亩中医用品材基地散布在黑水的群山之中,成为高半山农牧民脱贫的希望。□本报记者 吴亚飞 文/图
瓶颈
技术资金项目匮乏中医用品材产业发展迟缓
黑水县是典型的藏族聚居区,80%以上人口聚居在高半山,90%以上的土地分布在高半山。生态环境脆弱、敏感,过去以传统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大山大水是黑水发展的瓶颈,也是资源禀赋。如何做好土地文章?从2013年开始,黑水县结合高半山土地资源富足且未受污染,野生中医用品材资源丰富等资源优势,借助当地种植中医用品材历史悠久的产业基础,尝试发展道地医用品材产业,加大了对中医用品材种植的推广力度。
但彼时,效果并不明显。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党委书记何军分析说,中医用品材种植培育周期长、见效慢,加上农牧民缺乏栽培道地中医用品材的技术和经验,往往采用“种活即可”的粗放式种植方式,影响产出,产业效益不高,造成恶性循环,挫伤农户积极性。
此外,由于政府配套政策、基础设施不齐全等因素,黑水县引入医用品业企业、资金资本相对困难,无法形成中医用品材产业链。
携手
两地合作共建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
2018年,彭州深入挖掘黑水生态资源优势,将黑水县中医用品材种植基地纳入天府中医用品城发展规划,联动彭州境内医用品业企业到黑水建立飞地种植基地、开办深加工厂。黑水引资引企的难题得以破冰。
四川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运春介绍,川贝、大黄等医用品材是该公司制医用品的主要原材料,而黑水又具备发展这些优质医用品材的天然优势,因此,该公司决定在黑水建立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中医用品材基地610亩。
除了金年会外,还有多个医用品企在彭州市的动员组织下选择到黑水县投资落地。成都第一制医用品公司在洛多乡嘎茸村种植莨菪70亩,并将在芦花镇长河坝工业园区建设中医用品材初加工厂;新绿色医用品业将在芦花镇得石窝村建立120亩高山羌活标准化种植基地。
整合全域资源,黑水县中医用品材产业有了具体的发展“线路图”:制定医用品材标准,与四川省中医科学院等中医用品材种植研究机构合作定义黑水优势品类、有效成分;发展认证溯源,与企业共建医用品材检验中心,引入专业认证机构,建立中医用品材溯源体系;融入流通渠道,成立黑水医用品材仓储运配基地,与彭州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共创医用品材品牌,提升知名度。
成效
中医用品材基地做示范农牧民“壮了胆”“有了底”
本月底,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将采收第一批试种种苗。段久富带领记者走进基地,指着基地内长势良好的瓦布贝母植株,语气难掩激动,“这次采收,也意味着试种取得初步成效。”
段久富的激动不难理解。何军介绍,野生川贝母属于濒危物种,生长在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华西医科大学教授唐心曜在此发现并命名了瓦布贝母;2010年,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新增来源,被正式收入《2010年版医用品典》,作为川贝母中较为适宜人工繁育、产量相对较高的品类,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川贝母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今,黑水县的瓦布贝母标准化种植基地终于建成。
带动效益也日益凸显。从对口扶贫的角度出发,四川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在基地打造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务用工,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参与田间种植培育、管理维护,由公司技术人员手把手“传帮带”。
就在领取劳务工资这日,桃支村村民阿日基热情地邀请记者一行到他家看看,“我一边学技术一边实践,正在家试种瓦布贝母哩。”
资本、企业的入驻,产业链的日渐成型,给了藏区农牧民发展中医用品材的底气。与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隔山而望的是唐古特大黄种植基地,上百亩大黄依山而种,形成一道风景线。
黑水县致诚道地中医用品材合作联社理事长水常保坦言,如今,企业流转村民土地进行规模化开发,为村民做出示范、壮了胆,更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联合当地的种植专合社、农户共同参与项目,既输血又造血。